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

发布时间:2025-03-08    来源:网络

什么是Web3.0?


Web1.0(1980-2000)


网络的第一波浪潮始于80年代,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两台电脑通关协议来“沟通”了。这个协议就是1983年被创造出来的TCP/IP协议。


这个时期的网络(万维网)还做不到太多的“互联”,更多的是信息的只读。


网景(Netscape)公司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将信息发布在网络上。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图1)


这一时期的网络有如下痛点:

· 接入技术门槛高

· 没有信息的索引功能

· 不能和用户产生交互,记录不了用户数据


Web2.0(2001-至今)


随着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第二波浪潮开始萌芽。许多公司开始针对Web1.0模式的痛点着手改善,包括了搜索功能,允许用户上传内容等。


此时出现的Web 2.0产品更具交互性,用户可以创建、上传和共享他们的内容。


这方面的例子包括了谷歌和微软在1981年的SMTP(邮件传输协议)上构建Gmail和Outlook产品。虽然SMTP协议本身是公开和透明的,但是Gmail和Outlook是被这两家技术巨头所拥有的封闭平台。所以Web2用户实际在交互的软件是这些技术巨头基于Web1开源软件构建的产品。


Facebook(现已改名Meta)是很典型的Web2技术巨头,通过允许用户在平台上读写、互动和社交等行为沉淀下大量的数据和流量来创造财富。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图2)


Web 3.0(概念诞生于2014年)


Web 3.0(以下简称 Web3,国内暂译为互联网3.0)最早由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在2014年提出,在2021年底突然受到大家的关注。


Web3 包括了Web1和Web2的特点:透明,公开的开源网络,用户可读写和上传内容,还能做价值交换。


从概念理解上,Web3代表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互联网形态向着更民主的范式转变。Web3也源于人们对当今互联网价值的态度的转变: Web2.0的巨头控制着互联网和所有人的数据,因此很多人出现了想创造一个真正“集体所有”互联网的想法。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不会被中心化的科技公司任意修改规则而左右。Web3还原了Web1的开放性,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规则都是标准化的,这样大型客机公司就不会扼杀创新和市场竞争。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图3)


Web3项下的公司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图4)


Web2产品和Web3产品对比


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两个内容创作类产品(Medium和Mirror)来看看Web2和Web3产品有哪些不同。


Medium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图5)

www.medium.com


Medium是世界最顶级的内容创作/博客平台(有点类似国内的知乎但内容质量更优),创始人Evan Williams也是Twitter和Bolgger的联合创始人,截止至2021年5月平台拥有和1.8亿月活和75万付费用户*。


与传统博客平台相比,其最大特色在于对写做和阅读体验精雕细琢,同时主要基于用户的社交关系分享、传播内容。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图6)


创作者上传作品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但是如果希望通过内容挣取收入则需把该内容添加到付费墙板块。


读者阅读普通内容完全免费,但需要支付每月5美金或50美金/年的会员费才能阅读付费墙板块内的内容。


Medium会根据读者的阅读时间这个参数,按照计算后的比例将读者的会员费按照比例分配给被阅读过文章的作者,顶级的内容创作者每个月的收入可能超过5万美金。平台每月还会给予头部创作者额外的贴补,以激励创作者们不断的生产高质量内容并扩大粉丝人数。


Medium目前的估值为6亿美金,最近的融资是2021年1月来自A16Z和Google的5700万美金。


Mirrow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图7)

www.mirrow.xyz


Mirror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内容创作平台,它的使命是 “彻底改变表达、分享和货币化想法的方式。”只要你拥有一个以太坊钱包,就可以接入该平台进行创作和享受收益。他们的目标是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一种方式来自信、安全地发表作品,并保持对数字版权的控制。


Mirror是由前A16z(也是Medium的投资机构)合伙人Denis Nazarov创立的,于2021年7月获的联合广场风投(Union Square Venture)1000万美金的投资,目前估值1亿美金。


截止至2022年3月份,Mirror已经为内容创作者们募集了超过8000枚以太坊(约2400万美金)。


下图是链接钱包后进入Mirror的界面: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图8)


Mirror目前为创作者提供了包括发布文章(Entry Editor)、众筹(Crowdfunds)、数字藏品(Editions)、拍卖(Auctions)、分账(Splits)等基本功能。


众筹:任何人都可以通过Mirror发起或参与众筹。支持者可以存入以太坊代币(ETH)来资助发起者并换取代币。任何一个项目或想法都可被资本化(代币化)。已经有许多作家通过在Mirror上发起众筹项目,用未来的版权/版税收入来获得当下的资金来维持创作和生活。


数字藏品(NFT):所有发布在Mirror上的内容支付一定手续费后可以制作成为NFT。

(NFT 的字面意思是非同质化代币。传统的加密数字货币是同质(Fungible Token)的,任意两枚之间并无差别,可以相互替换,并且往往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单位,例如比特币。而 NFT 则是唯一的,不能被其它 NFT 替换,并且往往不能分割为更小的单位。例如一个画作 NFT,代表该画作自身,并不能被其它的 NFT 所替代。区块链技术是去中心化的数字账本技术,而 NFT 则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的一种资产数字化方式。在实际场景中,NFT 并没有代指某种特定的数字资产形式,相反 NFT 的范围非常宽泛,可以是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形式,比如图片、音乐、视频、线上收藏品,甚至一条推特。而这些 NFT 数字资产的创作、修改、交易等任何信息,都会被一一记录在区块链的数字账本上。)


拍卖:Mirror上可以支持NFT的拍卖。


分账:Mirror上的分账是一种自动与多个实体分享你产生的价值的方式。分账是一个应付的智能合约,将价值传送到以太坊的多个地址。分账可以作为奖励你的合作者、激励你的人的一种方式,或捐赠你的作品的收益。


从产品形态上看,Mirror 平台是更像一个内容的众筹平台,在上面发布的数字内容通过NFT代币化被赋予了价值,并可通过众筹的方式将单篇内容的所有权出售给多名投资者。


Mirror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的这套工具,将“内容变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会出现专门的内容投资者可以通过自己对优质创作者敏锐嗅觉挣取在未来的收益。


同时Mirror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了如下问题:

· 内容被审查和删改

· 恶意评论

· 内容被随意引用或剽窃

· 创作者的经济利益由平台决定


以我们基金FutureMoney(0xfu)2022年2月在Mirror上发布的一篇文章为例: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图9)


专属ENS域名:Mirror无需通过邮箱或者其他账号登入,而是集成了去中心化域名服务ENS*实现创作者确权,每一个作者博客域名都需绑定自己的 ENS 域名,并生成一个由 ENS 域名打头的 mirror.xyz 子域名作为自己内容发布平台主页。所有信息都可在区块链上公开查看,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验证一个内容条目是否由特定的以太坊账户编写。

(注:Ethereum Name Service即以太坊名称服务,它能以去中心化的形式为区块链地址、Web3存储资源甚至社交信息等提供可读的名称解析服务,也是集成最广泛的区块链命名标准。)


签名上链:签名确认后的内容会以「Arweave* 交易 ID」、「贡献者以太坊地址*」和「内容摘要」三组数据显示在该内容页面底部(如上图所示)。所有信息都可在区块链上公开查看,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验证一个内容条目是否由特定的以太坊账户编写。所有发布的条目和每一次内容更改都需经由用户使用签名密钥进行签名,然后发布至 Arweave 上存储数据。所有发布的条目和每一次内容更改都需经由用户使用签名密钥进行签名,然后发布至 Arweave 上存储数据。

(注:Arweave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云存储解决方案,旨在利用区块链颠覆传统的存储市场。区别于其他云存储方案,Arweave不止具备去中心化存储的安全优势,用户还可选择一次性付款,即可获得永久存储的服务。以太坊(Ethereum)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开源的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一个以太坊地址就代表着一个以太坊账户,地址是账户的标识。对于外部账户来说,地址表示的是该账户公钥的后20字节(通常以0x开头,如,0xcd2a3d9f938e13cd947ec05abc7fe734df8dd826,该地址使用的是16进制表示法,内容一经发在以太坊后将不能再被删除和篡改)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图10)


Mirror和Medium的架构对比起来,是内容为中心的。


浏览器是基于区块链的域名系统(ENS)获取内容的content hash,然后再从一个去中心化的存储系统里面获取网页应用的本身(Arweave),那当用户跟网页的交互的时候,网页不是像一个特定的服务器发起申请了,没有谷歌的服务器,没有medium的服务器,而是向一个去中心化的存储系统,或者indexer来进行读写。


那让我们再深入看一下两个产品架构上的区别。*


Medium (Web2产品)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图11)


1、前端:对于web前端来说,通常是指网站的前台部分,包括网站的表现层和结构层:Web页面的结构、Web的外观视觉表现以及Web层面的交互实现。


前端代码(通常用JavaScript、HTML和CSS编写)定义了一款产品的用户界面逻辑。如Medium网站长什么样子,当用户与页面上的一些模块(例如按钮、状态栏、小图标等)互动时,会发生什么。


2、后端:后端更多的是与数据库进行交互以处理相应的业务逻辑,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功能、数据的存取、平台的稳定性与性能等。


后端代码(用Node.js、Java或Python等语言编写)需要对Medium网站的业务逻辑有着很清晰的定义。例如,当某个新用户注册、发布新博客或在别人的博客上发表评论时,网站会与用户产生什么样的交互。


3、数据库:网站必须具备一个存放网络数据的库,也称数据空间。


现大多网站都是由ASP、PHP开发的动态网站,网站数据是有专门的一个数据库来存放。网站数据可以通过网站后台,直接发布到网站数据库,网站则把这些数据进行调用。储存用户信息、用户上传内容、标签、评论、点赞等,数据库需要不断更新。


拿Medium举例;用户尝试登陆Medium并上传内容,用户在前端/客户端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向后端/服务器发起HTTP/HTTPS请求(Request),后端接收到请求之后,向数据库发起查询(Query),数据库中查询用户名和密码是否正确,查询完毕向后端返回结果以及用户的其他信息,后端接收到这些数据之后,向前端发起HTTP/HTTPS请求(Response),前端接收到请求之后,在页面上渲染出来。上诉所有这些代码都托管在中心化的服务器上,并通过互联网浏览器发送给用户。


Mirror(Web3产品)

Web3的核心是在让用户不仅可以读写内容(图12)


1、签名:Web3产品第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在前端的登录方式,用户无需拥有一套账户和密码体系。


类似于 Google 允许用户无需创建多个帐户即可访问各种应用程序,加密钱包在 web3 中也可以具有类似的功能。加密钱包用户能够随时连接到去中心化协议并开始使用,无需提交个人信息或注册账户。Web3应用不需要调用数据库(web3也没有这样一个中心化的数据库)来读去用户数据,因为所有用户数据都是在链上公开的。用户需要链接一个钱包(网页端就是浏览器扩产,移动端会是一个单独的app),签署一笔交易即可实现登陆。


2、前端:前端用户体验上与Web2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前端的代码是在去中心服务器上存储的。


3、节点管理:Mirror运行在以太坊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上,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保留着以太坊状态机上所有状态的副本,包括与每个智能合约相关的代码和数据。想要让前端与智能合约进行通信,进行功能调用,就需要与节点们的其中一个互动。


这是因为,任何节点都可以广播请求在EVM(以太坊虚拟机)上执行一个交易。因此,除了除了自己构建一套以太坊全节点以外,还可以使用由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API服务来进行前端和智能合约之间的交互。


4、虚拟机:虚拟机是Web3架构里最核心的模块。与Web 2应用不同,Web 3没有后台和数据库,也不需要集中的网络服务器来存放后端的逻辑。


虚拟机(Virtual Machine)简单来说是指建立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上的代码运行环境,目前市面上比较主流的便是以太坊虚拟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EVM)和类以太坊虚拟机,它基于Account账户模型将智能合约代码以对外完全隔离的方式在内部运行,实现了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体系。以太坊需要数以千计的人在他们的个人电脑上运行一个软件来支撑整个网络。网络中的每个节点(电脑)都用来运行以太坊虚拟机。可以把EVM想象成是一个操作系统,它能够理解并且执行用以太坊上特定的编程语言编写的软件。EVM在Mirror产品架构内承担了数据库+后端的职责,数据存储在链上,智能合约对数据进行处理。


5、智能合约:一个在满足特定条件时在区块链上执行代码的程序,各方以数字签署合同的方式准许并维护它的其运行。


智能合约其实也是存储在区块链(每个节点)中的一段相同代码,这段代码定义了合约的规则,当输入满足要求的条件后,每个节点中智能合约代码会自动独立执行,并自动交叉检查所有的执行结果是否相同。


6、外部存储:因为区块链的账本同步属性,链上的存储是非常昂贵的,所以大部分占空间且不是最重要的数据会被储存第三方的去中心化存储平台上如IPFS/Swarm/Arweave。


拿Mirror举例:用户通浏览器界面,连接钱包。撰写文章,通过钱包签名,将交易发送到链上。文章会通过 mirror 的后台传送至 arweave 上(目前 mirror 是通过一个中心化的账户来帮用户付上传到 arweave 的费用)。包含 arweave 交易信息的交易接下来被上传到以太坊打包。


这期间,钱包会和 provider 交互来和以太坊连接,Mirror自身的服务器也会通 provider发送和查询交易并反馈给前端。


总结


通过对比Medium和Mirror这两款产品,我们看到了区块链分布式存储从技术层面为信息透明和不可篡改提供了商业化的可行方案。


Web 3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目前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从架构层面上就决定了需要一套全新的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从底层网络堆栈到共识模型或虚拟机。


尽管监管层面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与比特币比较起来,Web3采取的叙事和定位,在政治立场上是非常温和的,也更加实用主义,容易被主流接受,2021年12月在美国国会山关于Web3的听证会中,政府官员表面了愿意去理解和接纳Web3的意愿,可以使得Web3在开发的时候为监管提供合理的权限,因此Web3的监管终局应该会优于比特币。


但与此同时,比起移动端的革命(滴滴打车、美团),Web3产品的前端使用者不能很直接的感受到Web3给他们带来的变化。这导致了Web3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是通过其想象空间来实现的。



【加入收藏】 收藏数:   作者:小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