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原创】从甲板出击:航母航空战术应用1919-1982

发布时间:2023-12-22    来源:网络

Strike From Deck 从甲板出击

Tactical Application of Carrier Aircrafts 1919-1982 航母航空战术应用1919-1982

作者:Young

出品:山城军事/历史研究社

声明

本文为up主完全原创,并非翻译或搬运,因up主学习任务较重且档案收集整理、书籍资料查阅比较费时,故更新频率可能较慢。并且up主在校期间无法使用手机电脑,所以也无法保持稳定更新,希望各位能够体谅。

此前发布的1945年美国海军战术教令《美国舰队现行战术命令与条例 USF-10B》翻译因为审核不给过,好不容易过了却还没人看,up主只能决定放弃继续翻译,或者没事的时候再自己看看翻译一下发群,总之不决定继续发布,只有这个系列可能会保持更新,当然如果连这个系列都没几个人看的话,那我就不会再继续更新这一系列,其他关于太平洋战史的系列估计也不会再怎么发了,只有视频大概月更一期。

标题的英文是我自己中翻英翻出来的,估计错挺多,看到了也麻烦各位给指正一下。

以下是正文部分,感谢各位读者/观众的支持!

Contents 目录

Preface 序言/Abstract 概述

1. Treaty Times 条约时代1919-1939

1.1. The Origin of Carriers 航母起源

1.2. Exercises and Experiences 演习与经验

1.3. The War of China and Development of IJN Carrier Aircrafts 侵华战争与日本海军航母飞行队发展

1.4. Eve of War 战争前夜

1.5. Construction of France、German、Italian Naval Carriers 法、德、意海军的航母建设

2. Battle and Disintegration 战火与蜕变1939-1942

2.1. Attack-Air-Surface:Destruction of Bismrack and Z fleet 空舰作战:俾斯麦与Z舰队的覆灭

2.2. The First Try:Strike on Trento and Strike on Pearl Harbor 初试锋芒:空袭塔兰托与珍珠港空袭

2.3. Beginning of Carriers’ Duel:Carriers in Campaign of New Guinea 航母对决之始:新几内亚战役中的航母

2.4. Development:Campaign of Indian Ocean and Battle of Midway 发展:印度洋战役与中途岛海战

2.5. Integration of New Tactics:Carriers in Campaign of Solomon Islands 新战术的整合:所罗门群岛战役中的航母

2.6. Sufferings and Glories:Carriers in Mediterranean and Atlantic Ocean 苦难辉煌:地中海与大西洋上的航母们

3. Steps towards Maturity 走向成熟1943-1944

3.1. Vacations of Carriers’ Fight and Formation of Task Forces’ Tactics 航母战斗假日与特混舰队战术的形成

3.2. Exam of Experiences:Campaign of Central Pacific Ocean 经验的检验:中太平洋战役

3.3. Decisive Battle of Carriers:Battle of Mariana 航母决战:马里亚纳海战

3.4. Initial Trichock Battle:Campaign of Leyte Gulf 海陆空初战:莱特湾战役

4. Continue 仍在持续1944-1945

4.1. Battle of South China Sea 南海战役

4.2. Final Battle:Campaign of Okinawa 终末之战:冲绳战役

4.3. Chase The Tide;Pacific Fleet of RN 追赶时代:皇家海军太平洋舰队

4.4. Strike on Japan 空袭日本

5. New Challenge 新的挑战1945-1967

5.1. Carriers in Korean War 朝鲜战争中的航母

5.2. Jet Times and New Tactics 喷气机时代与新的战术

5.3. The Vietnam War and Formation of Global Capacity of Strategic Support 越南战争与全球战略支援能力的形成

5.4. Tactical Revolution:Coming of Missile Times 战术革命:导弹时代的来临

5.5. Missiles and Aircrafts:Carriers in Falkland War 导弹与飞机:马岛战争中的航母

6. Epilogue 尾声

6.1. Ship Guns and Aircrafts:Crossing of Naval Tactics 舰炮与飞机:海军战术的十字路口

6.2. From Single To Multiple,From Simple To Complicated 从单一迈向多元,从简单迈向复杂

6.3. Conclusion 结语

Preface 序言/Abstract 概述

随着1919年百眼巨人(Argus)和1920年凤翔(Hosho)的服役标志着海上作战航母时代的来临,从中世纪即开始流行的的接舷炮战战术从此刻开始发生逆转,动力和兵器的革新将在大洋之上掀起新的风暴。

图1:百眼巨人号航母

图2:凤翔号航母

一战中水上飞机母舰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新兵种的作战能力,从简单的侦查任务到战争末期一些飞机从海上起飞搭载鱼雷和炸弹对敌舰队进行小规模的攻击,在条约时代来临以前以及条约时代初期,各国海军的一些航母航空作战经验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初步积累。此后,专门建造的专业航空母舰陆续出现,而与之相配套的舰载机飞行队也逐渐成型,航母航空战术开始发端。

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航母作战战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条约限制了航空母舰的建造,但航母的作战战术研究并未受到限制。各国在此期间的战术革新将为二战奠定基础。

在1929年的第9次舰队问题演习中,由列克星敦(Lexington)与萨拉托加(Saratoga)组成的航母分队在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护航下空袭巴拿马运河(Panama Canal),这被认为是美国海军航母航空作战的起源。

图3:萨拉托加号航母

图4:列克星敦号航母

虽然在1920年代日本海军也有一定的航空战术积累,但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海军的航空战术才获得了飞跃性的成长。由于日军在华中地区没有航空基地,而新建的上海公大机场也在9月才陆续投入使用,日本海军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只能使用4艘航母搭载的飞行队配合驻公大的第1、第2联合航空队支援上海作战,在此后乃至南京战役、武汉战役以及东南空袭期间,日本海航舰载机部队得到了宝贵的与中国空军精锐和苏联援华航空队等的交战机会和经验,而在包括江阴海战在内的大量的对地、对舰攻击实践中,日本海军机动部队最终确立了其独特的战术思想。

图5:1架来自3空的96陆攻正在飞越南京中山陵

相比太平洋战场两国,远在大西洋的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航母战术确立却是历尽波折,地中海和北大西洋的复杂海况使得航母运用需要考虑更多的复杂因素,因此其舰载机作战的方式和规模与太平洋方面迥然不同。在太平洋,航母作战更多地运用全甲板出击(Total Deck Strike)理论,在保证索敌侦查、反潜空中巡逻(Anti-Submarine Patrol,ASP)和战斗空中巡逻(Combat Air Patrol,CAP)等基本任务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派出更大规模的攻击队对敌舰队进行打击,相反地,在大西洋,由于航母几乎只有英国一家独大,没有航母对攻的需求,而对舰和对地攻击受限于海况和作战经验也无法做到大编队出击,因此在大西洋海战中,皇家海军更多地是以小编队、多批次的方式发起攻击,比如在1940年的空袭俾斯麦(Bismarck)行动中,皇家海军就是利用小规模的剑鱼(Swordfish)鱼雷机编队反复对俾斯麦进行雷击渐减,最后配合水面战列舰部队完成猎杀。

图6:画作:剑鱼空袭俾斯麦

虽然法国、德国、意大利没能够完成航母航空部队的建设,但也并非没有过大胆的尝试。法国海军在二战前就已完成了贝亚恩(Bearn)的服役,霞飞(Joffre)级的设计建造也在稳步推进,但由于二战爆发后法国的快速沦陷最终使得法国海军失去了将航母部队成型的机会。

图7:贝亚恩号航母

事实上,海军实力较弱的德国也拥有包括齐柏林伯爵(Graf Zeppelin)级和以河流命名的数艘改装航母在内的的计划。德国海军作战的核心是破交战,如果能够拥有航母,德国水面舰队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视野以覆盖整个北大西洋,在破交舰队出击之时也能得到航母舰载机的空海遮掩和对舰攻击的协助,潜艇部队也可以得到航母舰载机的引导,增强攻击目的性并减少损失,破交效率大大提升。但可惜的是,由于希特勒的短视和迈耶与雷德尔的明争暗斗,德国的航母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意大利海军的航母计划包含天鹰(Aquila)级等,技术主要依靠德国支援,但由于开始太晚并且自身实力较弱,意大利的航母在船台上迎来了战争的终结。

图8:未能完工的齐柏林伯爵号航母

二战爆发后,航母运用的主要战场仍然是地中海和太平洋。在地中海,空袭塔兰托成为航母在欧洲战场的首秀,而此后围绕马耳他(Malta)、埃及(Egypt)和突尼斯(Tunisia)等北非地区的战略行动需要得到航母部队的护航和支援,以直布罗陀(Gibraltar)和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为核心的地中海战区也迎来了包括基座行动(Operation Pedestal)等惨烈的航母舰载机与德意岸基航空兵的对战。

太平洋作为唯一一个发生过航母对攻的海域,航母战术革新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珍珠港空袭开始,一直到战争结束时对日本的空袭和占领行动,航母贯穿了战争全程。珍珠港(Pearl Harbor)空袭是战前日本海军机动部队作战经验的集中实践,这也是大编队空袭的第一次实战应用。同一时间节点的马来亚(Malaya)海战中,日本海军也用岸基航空兵惊人的作战能力给Z舰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图9:空袭珍珠港

在此后,机动部队也前往印度洋展开攻略作战,以1、2、5航战除加贺外的5艘航母为核心的机动部队扫荡印度洋,空袭亭可马里(Trincomalee)、阿杜(Addu)环礁等,迫使皇家海军舰队主力撤往东非。随后,5航战和祥凤投入了新几内亚战役,与前来支援作战的美军航母主力约克城(Yorktown)和列克星敦相遇,爆发珊瑚海(Coral Sea)海战,成为史上第一场航母对攻战,这次海战可以说是此后三次航母对攻的模版,双方的航母战术开始在碰撞和融合中发展。随后,中途岛(Midway)海战、东所罗门(East Solomon)海战以及圣克鲁斯(Santa Cruse)海战,都是以如此的形式展开,在这些对战中,美军航母的运用和舰载机的攻击战术不断更新,防空能力也逐渐开始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并在伊号作战、吕号作战等岸基航空兵的空袭中得到了检验。

图10:圣克鲁斯海战

圣克鲁斯海战可以认为是太平洋战争中航母发展的转折点,这一战美军从战略上击败了难以恢复实力的机动部队,同时在战术上虽然美军损失更加严重,但海战的几名指挥官在战报中长达半年的争论最终决定了航母集中化运用的走向并建立起了成熟的防空和直掩体系,1943年一整年的航母战斗假日也使得美国海军实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埃塞克斯(Essex)级和独立(Independence)级的服役为太平洋战场注入新的活力。TF58成立后,航母开始完全融入到了海军作战体系并形成了新的以15艘航母、7艘战列舰为核心的打击力量。相较于美军的跨越式发展,日军方面同样并非没有作为,前卫_本队的部署模式在东所罗门和圣克鲁斯两次大战的实践后得以确立,防空方面日军各航母也加强了防空火力并配备了对空对海雷达,到马里亚纳海战前,日军也同样形成了以9艘航母、5艘战列舰为核心的第1机动舰队。

图11:征粮者行动前集结在马朱罗环礁的TF58

在随后的中太平洋(Central Pacific Ocean)战役中,美军新组成的特混舰队得到了实战检验。美日在太平洋上航母对决的最高潮即马里亚纳(Mariana)海战终于到来,虽然日军运用了穿梭轰炸(Shuttle Bombing)战术,但这场24艘航母长达两日的对决还是让让机动部队损失残重,舰载机几乎全军覆灭。马里亚纳海战是1942年后双方航母战术的再一次集中检验,事实证明,美军的完善的体系架构已经远远胜过了日本海军此时已经落后的战术思想。而伤筋动骨的机动部队本队也只能于莱特湾(Leyte Gulf)海战中化作囮部队在恩加诺角(Cape Engano)覆灭,此后归于沉寂。

图12:马里亚纳海战前集结在塔威塔威的第1机动舰队

战争逐渐进入尾声,在结束了莱特湾的海陆空大战后,TF38也开始向日本的纵深发展,对南洋运输线的咽喉要地即南海(South China Sea)发动了进攻,在南海战役中大大打击了日本赖以生存的后勤交通线,在这期间的战斗中也积累了更多的对地、对舰攻击经验。

从莱特湾海战开始,神风(Kamikaze)特攻成为了日军新的对舰攻击手段,这个手段虽然残忍,却实实在在地获得了更大的战果,也使得美军迎来了更大的挑战。由于日军在战争末期摒弃了一直以来的大编队空袭的方式,转而改为多个小编队同时空袭,并辅以佯攻和抛洒铝箔等各种手段,使得美军的战斗信息中心(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CIC)和防空引导体系达到甚至超过最大应对能力,而后从防御弱点处发动攻击,长此以往的不间断神风空袭使得美军航母作战环境举步维艰,这样的困难在冲绳(Okinawa)战役期间到达最高潮,但即使是这般疯狂的消耗战术也无法阻挡美军前进的步伐,美军在不断的作战中调整应对战术,战争最终走向了胜利。

图13:冲绳战役中的TF58

美日两军在太平洋激烈交锋的同时,皇家海军也在努力工作,早在1943年,外交官行动(Operation Diplomat)中皇家海军派出光辉(Illustrious)与黎塞留(Richelieu)、萨拉托加一起演练了航母作战战术,在1944年后日本南洋方面实力不断削弱的背景下,从斯里兰卡(Sri Lanka)集结的全新的太平洋舰队正式进入太平洋作战,在此后执行了包括驾驶舱行动(Operation Cockpit)、气窗行动(Operation Transom)在内的对巨港(Palembang)、泗水(Surabaya)、雅加达(Jarkata)、爪哇(Java)等地的空袭和登陆行动的支援,随后参与冲绳战役,装甲航母在神风特攻面前则表现出了更强的生存能力,在这一系列作战行动后,皇家海军赶上了战术的变革,顺应了新的战术思潮,得到了新的发展。

图14:英国皇家海军TF37

战争结束了,航母的运用却不会因此而结束,在朝鲜战争(Korean War)和越南战争(Vietnam War)中,航母作为战略支援和打击力量仍然活跃在战场第一线,而随着喷气时代的来临,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在冷战中也同样不断地发展新的航母战术以适应科技革新,随后导弹时代来临,航母作战战术理论得到了再一次的逆转,并最终在1982年马岛战争(Malvinas War)、1991年海湾战争(Gulf War)中得到全方位的实践。

图15:TF317旗舰竞技神号航母

航空母舰,作为一种颠覆性、革命性的新兵种,在一战期间发轫,二战中成长,冷战中完善,最终发展至今,形成了现代化的作战理论。作为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的象征,现在的航母已经不仅仅只具有单一的军事意义,她们开始更多的具有了大国博弈背景下实力的象征,但无论如何,航母航空战术仍然在更新、在革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导弹技术。

本系列文章就将对从航母的起源开始,一直到冷战期间的航母战术作出介绍和解析,本文将会用到海量的档案和书籍资料等,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笔者水平有限,难免会有失误,也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理解并给予宝贵的建议。

(未完待续)

下一期将开始更新正文,在此之前可以先介绍一下我手上有的2份战术条令,这些将是随后的文章内容的重要参考。

USF-74(修订)现行战术命令和条例 美国舰队航空兵 卷1 航母舰载机 1941

USF 10B 现行战术命令和条例 美国舰队 1945

联合舰队的战术条令和航母相关的有点少,英法德意苏的也都还没找(虽然找到了也只看得懂英国的…)不过就先这样吧,万事开头难,现在至少有个开头了,这也挺好的。另外,这一期的配图不像我以前那样写文章一样补充一大堆图注,我觉得这些内容反正后面要写,这里配图就比较随便了,请谅解。


【加入收藏】 收藏数:   作者:小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