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 已历经 14 年的发展,从一小撮极客小圈子的想法,逐渐发展为一个接近 3 万亿美元的庞大科技产业

发布时间:2025-03-08    来源:网络

来源:节选自《WEB3.0:赋能数字经济新时代》,中译出版社授权发布


一、什么是Web3.0 ?


Web3.0 指向的概念有很多,它承接 Web1.0  Web2.0 的概念,代表了人们对于发展下一代更好的互联网的要求与期待。Web3.0的定义与内涵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区块链技术没有诞生之前,Web3.0 通常指语义网Semantic Web)。这一概念最早由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 - 李提出,它意味着更加智能的互联网,其主要特征是,整个网络能够理解语义进行判断,从而实现无障碍的人机交互。其中很多设想已经落地到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推荐等现实场景。


在区块链技术诞生之后,Web3.0 通常指的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去中心化、去信任、无须许可的下一代互联网这一概念最早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以及波卡(Polkadot)创始人林嘉文博士提出,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加密货币爱好者、科技公司、科技创业者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广泛关注。本书主要讨论后一种 Web3.0 概念,也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 Web3.0(有时又被称为 Web3)。


在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的棱镜门事件之后,全球用户愈发意识到将自己的数据、信息委托给一个中心化的组织是存在重大问题的。林嘉文博士在一篇名为《去中心化应用:Web3.0长什么样》(ĐApps What Web3.0 Looks Like)的博客中,把 Web3.0称之为后斯诺登时代的网络,他认为可以基于无须信任的交互系统各方之间实现创新的交互模式,从而达到我们期望中安全的保存效果:对于我们认为已达成共识的信息,会放在共识账本中。对于我们认为是私人的信息,我们会保密并且永远不会泄露。通信始终通过加密的渠道进行,并且仅以匿名身份作为端点,永远不带有任何可追溯的内容,例如 IP 地址。


综上所述,Web3.0的特点如下。


• 可拥有:用户可以掌控自己在互联网上的数据及数字资产。
• 去信任:不依赖第三方中介机构运作。
• 无须许可:代码开源、抗审查、可自由接入。
• 全球化:资产在全球自由流动。
• 互操作性:数据公开透明、开放共享。


一言以蔽之,建立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的 Web3.0 是一个去中心化、免信任、免许可的下一代互联网,用户无须再信任中心化的机构,而是可以依赖代码逻辑来确保严格执行各种协议,其核心特征为数据的所有权归用户所有,每个用户都能控制自己的身份、数据与资产,进而掌握自己的命运与未来。这将会开启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打破 Web2.0 中巨头的垄断,开创出许多新的商业模式。


历程:新世界的兴起



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全世界也掀起了一股反思传统金融制度的思潮。也正是在这一年,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发表了仅有9页的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A Peer to 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同时诞生,由此拉开了Web3.0产业浪潮的序幕。


中本聪在白皮书里提出了一种无须可信第三方的电子支付系统——比特币,它的发行总量为 2100 万枚,永不增发,通过整合非对称加密技术、工作量证明机制(Proof of Work,简称 PoW)、点对点技术(Peer-to-Peer,简称 P2P)技术等来保障个人对资产的所有权和匿名性,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货币需要依赖中心化机构发行的传统认知。


时至今日,许多人把比特币看作最安全、最去中心化的资产形态,因为比特币具备以下特性。


• 抗通胀:发行量恒定,永不增发。

• 安全性:加密技术保障用户隐私与资产安全,不依赖于金融机构记账。

• 易用性:全球自由流动、转账成本低、不受时空限制。


同样,也有很多人依然认为比特币是郁金香泡沫,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与使用价值,只是投机客们炒作的把戏。但距离 2009 年中本聪将第一个比特币开采出来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比特币的价格上涨了数万倍之多,采用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与价值储存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2010 年,一位名叫拉兹罗·汉尼茨(Laszlo Hanyecz)的程序员进行了第一笔比特币交易,以 10 000 枚比特币购买了两个比萨。到 2021 年,萨尔瓦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当时用于购买比萨的 10 000 枚比特币现在价值 4 亿美元。2022 年,受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的影响,乌克兰宣布比特币及加密产业合法化,俄罗斯也提出愿意接受比特币用于自然资源出口。


比特币实现了货币的去中心化,但由比特币掀起的飓风还远没有停歇。越来越多的开发者不满足于比特币只有交易的功能,希望这种去中心化的技术可以实现更多功能。维塔利克·布特林便是其中一位,他认为应该给比特币加上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这样任何人都能在比特币这条公共区块链上开发去中心化应用。


不过比特币社区并不想这样改造比特币,于是,维塔利克召集志同道合的开发者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公共区块链平台——以太坊。2013 年,维塔利克发布了以太坊白皮书,描绘了以太坊的愿景:一个图灵完备的可编程和通用区块链。2014  4 月,联合创始人林嘉文博士发布了以太坊黄皮书,这是以太坊的技术圣经,将 Gas计量机制、以太坊虚拟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简称 EVM)等重要技术明确下来。


与比特币一样,以太坊建立在公共区块链之上,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完全开源的;与比特币不同的是,以太坊集成了 Solidity语言,可以通过运行智能合约进行图灵完备的计算,开发者们可以在以太坊上开发各种各样的去中心化应用。以太坊相当于一台永不停机的世界计算机,它全天候运行,跨越全球,允许任何人访问。以太坊对底层区块链技术进行了封装,开发者可以直接基于以太坊平台开发加密应用,无须自行搭建一条公链,大大降低了开发难度。


如果我们把开发应用比作盖房子,那么以太坊就提供了地板、屋顶、墙面、家具等模块,用户只需像玩乐高积木一样组合各种模块就可以把房子建好,因此在以太坊上开发应用的时间大大缩短。以太坊的出现,迅速吸引了大量开发者进入,开发出各类去中心化应用,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如果说比特币代表了去中心化的货币,那么以太坊代表的则是去中心化的世界计算机。现在,以太坊已经成为全球市值第二、生态最成熟的公共区块链平台,其市值仅次于比特币。2022 3月,《时代》(Time)周刊推出了首期 NFT 杂志,封面人物便是以太坊的创始人维塔利克。


 2008 年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到 2014 年林嘉文博士提出 Web3.0 概念和以太坊的诞生,再到 2021  NFT 与元宇宙的爆发,Web3.0 已历经 14 年的发展,从一小撮极客小圈子的想法,逐渐发展为一个接近 3 万亿美元的庞大科技产业,并在以下层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


(1)数字身份领域的创新: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简称 DID)。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身份系统具有保证数据真实可信、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可移植性强等特征,可以避免身份数据被单一的中心化机构所控制,使用户自主管理自己的身份。


2)金融领域的创新: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简称 DeFi)。无须中心化的机构,即可实现传统金融中的贷款、保险、股票、理财、外汇、衍生品交易等服务,更便捷、更开放、更普惠。


(3)数字商品领域的创新:非同质化代币(NFT)。NFT 具有可验证、唯一、不可分割和可追溯等特性,可以用来标记特定资产的所有权,是数字资产化和流通交易的重要工具。


4)组织形态领域的创新:分布式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简称 DAO)。没有董事会,没有公司章程,没有层级制度,没有中心化的管理者,依靠民主治理,由参与者共同投票决策,决策后采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


5)数字空间领域的创新:元宇宙。人类虚拟文明的重大升级,让人类突破物理规律,在虚拟空间创造一个新世界,而这个新世界的资产、数据、身份可以建立在区块链基础上,不被互联网巨头控制。由于 Web3.0 有望改进 Web2.0 存在的平台垄断、隐私泄露、算法霸权等问题,让互联网进入更开放、更安全的时代,因此各国都在积极引导、布局 Web3.0 产业的发展。


2021  12 月,美国国会举办了多场加密行业听证会,12 日,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马克辛·沃特斯(MaxineWaters)主持了一场主题为加密资产和金融的未来:了解美国金融创新的挑战和好处的听证会,美国多家加密行业平台参与听证。共和党众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McHenry)表示,美国需要调整现存的监管框架,以确保 Web3.0 革命发生在美国。


2022 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也在《中国金融》杂志上撰文指出,如今互联网正处在 Web2.0 Web3.0 演进的重要时点,加强 Web3.0 前瞻研究和战略预判,对我国未来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屠龙少年会变恶龙吗



Web3.0 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Web3.0 也并不都是理想主义者的乐园,这里面也充满了真假难辨的投机者与冒险家。目前,关于 Web3.0 的争议与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这些方面。


1. 去中心化是否是伪命题


这是近些年围绕着 Web3.0 产业的一个核心问题。Web3.0 的立足之点在于比 Web2.0 更加去中心化,它具体表现为用户可以掌握自己的数字身份,不需要在不同应用之间注册账号,以此来掌握自身数据的所有权和收益权。但去中心化不是绝对的,在 Web3.0 的世界里,有很多以中心化方式运作的产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与Web2.0 时代的产品并没有区别,依然依靠垄断来攫取用户贡献的收益。即使作为公共区块链平台,以太坊本身也拥有核心开发者团队,他们的决策依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平台的规则。同时,很多人也在思考,去中心化是否有必要。与中心化服务器相比,公共区块链的性能较差,无法承担大规模商业应用,而很多普通用户更在乎便利性,而不是去中心化。


2. 门槛高,用户体验差,离主流化还有很远的距离


仅仅依靠去中心化、更开放、更安全等抽象口号是无法打动普通用户的,大多数用户会选择让渡隐私与数据所有权来换取便利,这也是 Web2.0 得以存在至今的原因。目前,Web3.0 提供去中心化的应用与服务,无不需要用户使用钱包,同时记住私钥、地址、Gas 费、跨链等十分复杂难懂的技术概念,用户使用起来非常不便利,对比使用 Web2.0 的产品,用户需要付出很多学习成本。但随着整个市场的成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推出更好用的Web3.0 产品,让用户在无感知中顺滑地使用 Web3.0


3. 骗子与投机多,面临巨大的监管挑战


Web3.0 离不开区块链与加密货币,而主要赛道 DeFiNFTDAO 等,无不与金融相关,在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思路的同时,也容易因为去中心化、绕开监管等特性引发许多违法犯罪问题,如黑客攻击、欺诈、洗钱等。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网络罪犯通过加密货币洗钱所得金额达 86 亿美元,较 2020 年增加30%。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Web3.0 时代的各种数字资产,它们是股票、债券,还是数字商品?如何保护不具备相关金融知识的用户,防止他们上当受骗?这是横亘在各国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监管机构也在依据自身国情与产业发展阶段,逐步探索适合自身的监管框架。


4. 能耗巨大,存在大量的环保争议


众所周知,比特币和以太坊这种采用工作量证明机制的公共区块链平台,需要依靠计算机挖矿,即计算数学问题来维护系统运行,因而对能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据估计,比特币交易网络所消耗的能源甚至已经超越了哈萨克斯坦与荷兰等国的能源消耗。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各国政府、民众都异常关切各行各业的碳足迹情况,寻求绿色低碳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之下,建立在区块链与加密货币基础上的 Web3.0 行业显然难以推脱浪费能源、不够环保的指责,也为行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可喜的是,Web3.0 的从业者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正在积极寻找更低碳、更环保的解决方案,比如以太坊 2.0 将会采用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简称 PoS)的方式来维护系统运行,这种新的共识机制可以让能耗降低 99% 以上。


【加入收藏】 收藏数:   作者:小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