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版意大利“帝国”号战列舰的航母改装方案演变
前排提醒,本文内容主要翻译自David F.Jabes和Stefano Sappino所著书籍
仅供各位参考
不代表我同意作者的观点(狗头保命)
封面
1940年11月的突袭塔兰托和1941年3月的马塔潘角海战,让意大利海军看清了空军的嘴脸,也认识到了航母的价值。不同于经验丰富的美英日,意大利的经验比较缺乏,因此他们开始了自己的改装航母之路。不过,意大利人看上的是远洋客轮“罗马”号与“奥古斯都”号,也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意大利航母“天鹰”与“鹞鹰”。然而,我们今天聚焦的,则是因工期延误而前途未卜的“维内托”级战列舰末舰——“帝国”。
下水时的“帝国”号战列舰
关于“帝国”号的改装,其初始概念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40年。当时的设想是把“帝国”号改造成为一艘航空战列舰——在船首中心线附近安装一具弹射器,用于搭载菲亚特ICR.42水上飞机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型号。安装弹射器后,建筑高度只比原来的艏楼甲板高一点,所以下面不可能有机库。从这个初步方案中,很难推测其载机量。考虑到该舰的火炮和炮塔已经生产,我们可以假设,该舰极有可能是通过拆除第一座炮塔来实现航空作业能力,基本上只能为水面舰队提供极为有限的空中掩护。之后,该舰具备了真正的飞行甲板,一个约14米×15米的升降机和长度约29米的弹射器。
不过意大利人的奇思妙想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还有更为惊人的设想——导弹搭载舰。
接下来就不得不提到战前意大利与德国合作研发无线电制导喷气式飞行器的项目了,此项目旨在对创新性的防空和对地武器展开研究,与后来的V-1导弹与Hs 117防空导弹关系密切。意大利人也在这项合作中研制出了无线电制导的防空导弹(简称DAAC),并于1940年4月在利比亚成功试射。此后,意大利人对这种新式武器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尽管是防空导弹,可是意大利人从中看到了它作为反舰武器的巨大潜力。它的射程比大口径火炮要远,可以从简单改装的海军大中型舰艇上发射。不仅具有无线电制导的能力,其速度也不慢。就造成的损害而言,尽管是“轻量版”,也比普通381毫米炮弹大得多。唯一需要解决的就是确保发动机上的液体燃料安全。
1941年,意大利提出了对于“帝国”号进行“全甲板改装”的构想,其中还包括一种带有“日式飞行甲板”的设计。不过,这个1941年的计划并没有太多图纸留存。从为数不多的几张的图来看,飞行甲板上有一个大约15米宽的升降机。
下面这一张图中,甲板上有两条不同长度(27米和36.5米)的弹射器。舰艏飞行甲板是不对称的,右舷的起飞区域加宽了3米。作者认为,本图中最为重要的线索就是——起重机和右舷弹射器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根本无法满足飞机的使用需求,反倒是比较适合前面提到的导弹武器的发射(比如翼展2.5米的DAAC),否则很难解释。
至于“日式甲板”,现在已经无法重现它的整体概念,书中也没有给出图片,但作者推测它可能是类似于“赤城”与“加贺”的初始形态,具备多层飞行甲板,机库为开放式,飞机可以直接从机库通过舰艏起飞。但是又和大改前的“赤城”不同,意大利的设计里还有舰岛。考虑到甲板高度不高,作者甚至不排除该舰具备类似后世的“滑越甲板”的起飞坡道设计。
舰岛设计
1942年,“帝国”号航母改装的计划似乎到了更进一步的阶段。流传下来的图纸允许后人推测该舰的主要规格了。其甲板长240米,最大宽度42.7米。舰岛为右舷悬臂式,尺寸约为28×10米。武器可能包括六座120毫米50倍径单装炮和许多无法识别的防空武器,不过后来的设计中也对120炮的数量进行了适当的削减。如同之前提到的,本舰考虑了弹射不同类型的飞行器(飞机和导弹),因此搭载了两种不同长度的弹射器。另外,飞行甲板上有两部升降机。
(上两图为1942年的设计)
1943年,“帝国”号的改装计划被细分为两个方向——第一是常规的舰队航母,第二就是搭载喷气动力或火箭动力的特种舰船。据称,安萨尔多公司在1943年之前就了解到了V-1,不过经过专家评估,意大利人认为V-1也许没有他们自研的导弹先进。不管怎么说,“帝国”号搭载的导弹武器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很有可能是工程进度较快的V-1。意大利人为此也提出了一些方案设计。
上图显示的是发射坡道(41米长)和喷气动力飞行器,即使图中标记为Fi-103(V-1的有人驾驶版本),其外形也和V-1截然不同,可以认为是一种未知的全新型号。
下图中,飞行甲板上增加了两个用于运输导弹和液体推进剂的专用升降机。甲板左舷突出,最宽处可达50米。为了偏转导弹的高温尾焰,弹射器末端还有一个导流板。整个图片和战后的现代航母很类似,只不过它的外观特点和后世航母的用途完全不沾边。
下面的这幅图中则展示了较为详尽的细节。我们能看到该舰的球鼻艏,具备了带有一定角度的起飞坡道,引入了略微偏转的烟囱。机库甲板与原战列舰的艏楼甲板齐平,机库的高度推测约为6.5米,可能允许飞机挂在机库天花板上。
起飞坡道
然后是1943年8月,也就是意大利投降前夕提出的最后的设计。注意,下面这张图非常让人疑惑,其舰岛位于左舷。考虑到本图的编号(443)和下面的船头方向、船尾方向的两张图的编号一致,我倾向于认为,本图连同后面的两张机库、飞行甲板图片的左右方向给搞反了,右舷舰岛、坡道在左的设计才是正确的。不过后文中我将遵循原文的说法进行描述。
甲板采用了非常“现代”的设计,在左右两舷都有向外延伸。导致这种显著变化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使重量重新分配和获得更高的纵向稳定性有关。前部升降机的尺寸明显加大,可同时提升两架战斗机或者一架更大型的飞机。舷侧突出的位置可以供飞机进行整备,然后排队等待起飞,不过这一侧显然缺少用于搭载防空武器的平台。图中所示飞机的外形和尺寸与Re 2001类似,该战斗机已确定为“天鹰”号的舰载机。
与之前的设计相比,舰桥减少了一层。舰岛上还有两个5米测距仪、一部未知型号的雷达。
机库约173米长,如果机库被细分为三个主要舱室,根据可用空间估计,在不考虑折叠机翼的情况下,机库中约有45架战斗机,其中有25架飞机挂在天花板上。正如大家所见,这也是一艘装甲航母,机库侧面还采用了类似穹甲的设计,浅灰色为机库的装甲保护区,深灰色为飞行甲板的装甲覆盖范围。
然而,一切都随着意大利退出战争而结束。物资的短缺,战争中的损失,合格人员的缺乏,使得这个富有创新性的计划根本无从实现。此外,意大利空军对海军的厌恶和干预也增加了意大利航母走向现实的难度。虽然有墨索里尼个人的支持,但他的支持并非出于准确的规划,而是肤浅的冲动。不仅对航母计划本身没有什么推动作用,还浪费了本已稀缺的资源。
不管怎么说,一切的想法都化为了泡影。德军占领的里雅斯特后,展开对“帝国”号舰体的拆解工作,其后它又在盟军空袭中进一步受损。德国投降前,“帝国”号被德国人当做靶舰击沉。1947年,该舰被意大利海军除名,1948至1950年间被拆解。这艘包含诸多大胆设想的航母,到头来也只是镜花水月而已。
德国人控制下的“帝国”
后记
一份档案证实了保存在威尼斯海洋历史博物馆的一个航母模型的归属。该模型的比例为1:200,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天鹰”号航母的初步研究,可是2006年对该模型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并对其尺寸进行了测量,这才发现该模型是一艘“维内托”级战列舰改装成航空母舰的假设,可惜的是无法确定这个构想的历史背景。
根据模型推断如下:
总长度:238米
水线长度:231米
飞行甲板最大宽度:32米
舰岛尺寸:50×10米
水线宽度:32米
飞行甲板到水线高度:20米
机库甲板高度:12米
最大吃水:10.4 米
排水量:45000吨
功率和速度(估计):130000 马力,30节
武备:四座三联装152mm炮,大约24门65mm高射炮
载机量:超过50架
这个模型总体上看甚至有些简陋,因为模型上居然没有升降机。舰岛附近的巡洋舰级别的对舰火力和“列夫人”异曲同工,不过显然是比较过时的设计。考虑到模型中的高度,估计该方案可能有双层机库来支持超过50架的载机量。据推测,该模型要么是处于改装的最初计划阶段,要么是1943年9月8日停战后的应急方案。相比之前叙述的方案,这个实现的可能性看起来会大一些。但这样一艘巨舰,对于意大利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或许,改装完成的“帝国”的结局,也只不过是远在世界另一端的“信浓”号的翻版罢了(书中称“帝国”号为“信浓”的远亲,Distant Relatives)。
“信浓”号航空母舰
【加入收藏】 收藏数:次 作者: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