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秃鹰:二战美国航母
美国是继英国、日本后,第三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在二战爆发前美国就拥有多达八艘航空母舰、十七艘战列舰的庞大打击力量,尽管与英国这样的老牌海军强国相比,美国海军仍然显得稚嫩,但凭借其发达的工业基础,美国在战争爆发后迅速组建了一支庞大的海军力量。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国建成下水的航母总计147艘,为美国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证。本文将介绍二战中美国海军的航母发展,并对各级别航母进行介绍。
一 美国海军的航母发展
作为海军航空事业的先行者,美国海军在1910年11月14日,即莱特兄弟首次实现驾机飞行后仅仅七年,就率先在停泊于弗吉尼亚州汉普顿水道上的“伯明翰”号 巡洋舰上完成了自军舰上起飞固定翼飞机的试验。 1911年1月,这次飞行的驾驶员尤金.伊利又成功地使飞机降落在临时架设于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的平台上。同年3月,美国国会给海军拨款2.5万美元,用于为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进行试验。
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
尽管美国海军毋庸置疑地首先使一架飞机自军舰上起飞并降落在舰上,但美国海军的飞机第一次在航空母舰上降落却是12年之后的事了。第一个把航母发展为海军作战舰种的是另外一个国家一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海军航空兵只有12架水上飞机。不过,在战争结束后,受英国海军在战时成批改造航空母舰的影响,美国海军中一批有远见的高级军官,以及一战后期曾经在英国航母上起降过的美国海军航空兵军官冒着被解职的风险四处奔 走,要求给美国海军提供至少一艘航空母舰,以供研究。由于燃油已经取代煤炭成为海军的主要燃料,因此当时美国海军有不少闲置的舰队运煤船。1920 年,运煤船”木星”号(USS Jupiter, AC-3)改造为带有试验性质的轻型航母“兰利”号(USS Langley, CV-1), 至1922年完成。这是美国第一艘航母,技术特征与英国由客轮改造而来的轻型航母“百眼巨人”号相似。
“兰利”号
1922年2月6日签署的《华盛顿条约》规定美国可以保有135000吨的航母吨位,美国海军遂将两艘尚未完工、依约应予以拆毁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改建为排水量3.6万吨的大型航母,并在该级上率先实现了全通式飞行甲板、封闭舰艏、右舷岛型上层建筑等舰队航母的一般标准,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航母。
列克星敦”级
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里,由于美国海军航空界存在着 “小航母”与“大航母”的技术流派之争,因此美国海军在1930年代中前期相继建造了1艘较小的“突击者”级和2艘 较大的“约克城”级两种舰队航母。事实证明,后者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约克城”级被誉为“最优秀的条约型航母”,奠定了此后美国舰队航母大型化、标准化的基础。为替代在1937 年退役的“兰利”号,美国在1936年还建造了 14700吨的“约克城”级缩小版 “黄蜂”号,恰好用完华盛顿条约规定的全部航母吨位配额。加上1936年底 “海军假日”结束后增建的“约克城” 级3号舰“大黄蜂”号,这7艘舰队航母构成了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的主要航空兵力。
“约克城” 级
至1941年12月7日美国参战时,“突击者”号、“约克城”号和“黄蜂”号在大西洋地区支持英国,其余3 艘航母(“大黄蜂”号尚未服役)则配属于太平洋舰队。其中,“企业”号和“列克星敦”号以珍珠港为基地,“萨拉托加”号则停泊在本土的圣迭戈。由于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全部旧型战列舰都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摧毁,因此航空母舰就作为美国海军当时唯一的,也是最重 要的支柱加入了对日作战。1942年5月初,在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间的海上对决一珊瑚海海战中,“列克星敦”号击沉了日军轻型航母“祥凤”号,首开 纪录;同年6月中途岛海战中,美军更以 损失1艘航母为代价一举摧毁4艘日本大 型航母,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奇迹。此后 由于一系列战损,到1942年底,美军只有“企业”号一艘航母活动于太平洋前线,却能在瓜岛战役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使日军机动部队元气大伤。
“企业”号
进入1 943年,2.7万吨级的新型舰队航母一-“埃塞克斯”级开始加入现役。该级航母是在“约克城”级的基础上设计的,具有更大的舰体和更长的飞行甲板,战争期间一共批准建造了 32艘,有24艘完成。再加上以“克里夫兰”级轻巡洋舰舰体紧急改造的9艘“独立”级轻型航母,美国海军创造性地编成了一支由4-5个大队组成、每队4艘航母、全部载机数超过90架的快速航母特混舰队 (FCTF),先赢得了中太平洋岛屿争夺战,后又在马里亚纳和莱特湾两次战役中分别摧毁了日本海军的航母机动部队和战列舰队,并于1945年进逼日本本土,赢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当“埃塞克斯”级的后续舰一吨位更大的6艘“中途岛” 级重型航母(CVB,排水量达4.5万吨)尚在组装中时,二战已告结束,有3艘该型舰在战后继续完成。
“中途岛” 级
除了正规的舰队航母和轻型舰队航母外,美国海军在二战中还建造过100艘以上护航航母。这些应急造舰大多是在中型货船的基础上添加飞行甲板和火炮而成,航速缓慢,只有一层机库,无装甲,主要用于反潜护航和飞机运输,在大西洋反击德国潜艇的护航作战中表现突出,还有一批转交给英国皇家海军使用。战后,这些护航航母大多解体或改回货船使用。
二 各级航母介绍
(1)列克星敦级
1922年《华盛顿条约》规定,美国和日本可分别将2艘未完工的战列舰改为航母,其吨位可突破条约限制的上限,从而掀起了主流航母的大型化浪潮。当时美国有6艘1920年前后开工、尚未完成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根据条约需要拆毁,海军决定将其中完工程度最高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改为航母。
列克星敦号
“列克星敦”级的航母设计得到了英国海军设计师古达尔爵士(Sir. Stanley V. Goodall,英国航母“竞技神”号的设计者,后出任皇家海军造舰总监)的协助,为两舰保留了重巡洋舰级别的防护、 防雷突出部和大功率主机,飞行甲板长达 275米,载机91架,右舷安装一个异常高大的烟囱-舰桥一体上层建筑。当时普遍认为航母也将参与水面交战,因此舰岛前后还保留了 4座双联8英寸主炮。 1925年,两艘“列克星敦”级先后下水,1927年底服役。这级36000吨的巨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吨位和载机数都大大超过日本的“赤城”号和“加贺” 号),在完工后近20年内,一直保持着飞行甲板长度和主机功率的世界纪录。两舰率先采用的封闭艏、右舷岛型上层建筑、环绕舰桥的对空火力等设计要素都成为日后列强主流舰队航母的标杆。1929年,两艘“列克星敦”级航母参与了著名的“第九次舰队演习” (Fleet Problem Nineth),奠定了美国海军“航母特混舰队”概念的基础。整个1930年代,它们进行了增加防空炮火、安装CXAM-1 对空捜索雷达等细节上的改进,1939年制订的改装计划还准备为两舰加装侧舷突出部并改造后部升降机,但因太平洋局势恶化被迫取消。它们随后按照“前出扎营” 的总统令部署到夏威夷基地。 珍珠港事件发生时,“列克星敦”号正在向中途岛运送飞机,“萨拉托加”号则返回本土西海岸检修,全都侥幸逃过一劫。作为当时美国海军最大的航母,两舰立即投入反击,1942年5月,日军进逼新几内亚东南的莫尔兹比港,由于“企业” 号和“大黄蜂”号前去空袭东京,刚刚在 改装中拆除了203mm主炮的“列克星敦” 号临危受命,与“约克城”号一起在弗莱彻少将指挥下前往珊瑚海迎战。5月7日上 午,自“列克星敦”号起飞的攻击队炸沉了日军轻型航母“祥凤”号。次日,拥有 2艘大型航母的日军高木部队与弗莱彻的 TF-17正面交手,美机命中日军航母“翔鹤”号3弹,但全力进攻的日机也使“列克斯夫人”(“列克星敦”号的爱称)左舷连 中2枚鱼雷和2发炸弹。虽然损管人员扑灭大火并控制了倾斜,但从被震裂的航空燃料管 道中泄漏出的汽油蒸气发生爆炸,“列克星敦”号在当天傍晚沉没,216人战死。
与姊妹舰相比,“萨拉托加”号的战历显得多灾又多福。1942年1月11曰,本舰在瓦胡岛西南被日本潜艇伊-16发射的鱼雷重创,修复后却因进度耽搁没能赶上中途岛海战。8月24日东所罗门海战(日方称第 二次所罗门海战)中,“萨拉托加”号的攻击队炸沉了日军轻型航母“龙骧”号, 但本舰在一星期后又被日本潜艇伊-26命中一雷,不得不再度大修。1944年4月,重返战场的“萨拉”与英国航母“光辉”号一起空袭了苏门答腊和爪哇,随后于1945年 1月前往硫黄岛助战。当年2月21日晚,自九州岛来袭的日军神风特攻队“第二御盾队” 6架飞机利用低云掩护突袭该舰,在3 分钟内命中“萨拉托加”号5弹,随后又中 1弹,使本舰飞行甲板遭到重创,机库也燃起大火,阵亡和失踪者高达123人。军舰随即返回本土修理,再未重回战场。
游戏中的列克星敦和萨拉托加
在战争爆发时部署在太平洋上的美军航母中,只有“萨拉托加”号和“企业” 号幸存到终战(日本曾4次宣布击沉“企业”号),但“萨拉托加”号未能参加除东所罗门海战以外任何一次决定性战役,因此只获得7枚战役之星勋章。1946年7月 “萨拉托加”号被用于比基尼岛“十字路 门”核试验,在7月25日的水下核爆炸中受损沉没。列克星敦镇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萨拉托加市位于纽约州,系北美独立战争中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的发生地。两舰系沿用战列巡洋舰的舰名(同级舰还包括宪法、星座、合众国和突击者),其中 “列克星敦”号是美国海军第五艘同名舰(第四艘是战列巡洋舰CC-4, 1917年改名“突击者”号;CC-1的最初舰名是“宪法”号),“萨拉托加”号也是第五艘以该名命名的美国军舰。
(2)突击者级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0年的这十一年,是海军航空兵发展的黎明期,列强均在探索航母建造运用的有用心得。1930年之后,这些经验被应用于实际的军备扩充,指导航母建造。由于美国海军在 2艘“列克星敦”级服役后尚存有69000吨航母吨位剩余,国会决定自1929年起连续五年给予拨款,建造5艘13800吨级轻型航母。当时海军中的“大航母派”认为,大吨位、重防护的大型航母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占主流的“小航母派”却认为,航空母舰的最大功用是与战列舰配合作战,只要保证载机量、航速与战列舰相当,轻防护的小型航母即可满足需要,作为“小航母派”力挺的设计,“突击者” 号于1931年9月26 口在纽波特纽斯船厂开工,这也是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条约型航母.
作为美国第一艘从…开始就是按照载机舰标准设计建造的航母(“兰利”号和 “列克星敦”級都是改装舰),“突击者” 号和“列克星敦”级一样具有右舷岛式上层建筑,但体积较小,排烟样式改为设置于飞行甲板尾部两侧的6个小型烟囱,起降飞机时可向舷外放倒。飞行甲板长234米,寛33 米,系钢制桁架上覆木板,设置前后两部升降机和横索式着舰制动装置。舷侧防护削弱为2英寸,航速只能达到29节。该舰的吨位、尺寸和综合资料介于“兰利”号与“列克星敦”级之间,比后来日本海军的苍龙级稍大,但舰载机数量和火力已经接近吨位大一倍的“列克星敦”级,因此被认为是“海军假日”时代一种性价比较高的设计思路。 1933年2月“突击者”号下水,1934年6月4 日加入现役。服役17天后的第一次起降试验证实“突击者”号的飞行甲板过短、过窄,虽然理论载机量可以实现设计指标,实际起 降却存在诸多困难。在没有足够风力的情况下,携带鱼雷的轰炸机几乎无法起飞,加上在吨位有限的情况下安装厂过重的武器,耐波性和试航性也不良。此后美国海军中止了后续4艘同型舰的建造,转而设计 2万吨的“约克城”级。以伴随战列舰作战为目标的低速轻防护“战列航母”昙花一现,很快让位于具有更大甲板、防护和航速显著进步的“舰队航母”,“突击者” 号也就成为美国早期航母发展史上的一种失败尝试。
“突击者”号服役后大多数时间用于 航空人员训练和飞机运输。1941年美日开战后,由于美国的战略重心在太平洋,“突击者”号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也就成为大西洋舰队唯一一艘航母。该舰曾两次执行向非洲运输陆军飞机的任务,随后于1942年底支持登陆法属北非的“火炬”行动,在三天内击毁了 1艘驱逐舰、2艘潜艇、超过80架飞机和21辆坦克。此后本舰再度前往大西洋,与英国本土舰队(BHF)一起扫荡挪威、冰岛海域的德国舰船。1944年6月后本舰改为训练舰,除在本土和加拿大执行训练任务外,还继续向北非运输飞机。其间美国海军曾有计划对其进行现代化改装,但由于新航母陆续服役而作罢,最后只将其改造为训练夜间战斗机中队的特殊训练舰,活跃于夏威夷至加州之间。二战結束后,“突击者” 号曾短暂用于遣返前线部队的“魔毯”行动,随后于1946年10月18日退役,1947年出售解体。在美国海军战前已经服役的8艘航母中,只有“突击者”号、“萨拉托加”号 与“企业”号幸存到战后,其中“突击者” 号也是唯一一艘没有与日本海军交战过的航母。
(3)约克城级
“突击者”号的“小航母”尝试失败后,美国海军造舰局和航空局于1931年重新推出了基于“大航母”构想的2万吨级条约型航母设计,以图建造一种具有宽大飞行甲板、可以实现一次攻击就发岀大部 分舰载机兵力的“全甲板攻击”型母舰。1934年海军获得2.38亿美元拨款,计划动 用其中4000万美元,使用华盛顿条约的剩 余额度建造2艘2万吨级航母,首舰命名为 “约克城”号。加上1艘作为“约克城” 级缩小版建造的“黄蜂”号,在最老的试验型航母“兰利”号退出现役后,美国海 军在1937年将拥有2艘“列克星敦”级、2 艘“约克城”级以及“突击者”号和“黄蜂”号6艘舰队航母,刚好达到华盛顿条约规定的航母总吨位135000吨的上限。
“约克城”级充分吸收了之前美国改装、设计和建造航空母舰的所有经验,标准排水量19800英吨,航速32.5节。全长247米,开放式舰館,具备长171米、两侧开口的双层开放式机库,载机量与“列克星敦”级相当。238米长的木制飞行甲板 上安装前中后3部升降机,前端装有I台弹射器。为在紧急情况下尽快恢复战斗力,机库内还装有2台分别指向左右两舷的弹射器,必要时飞机可以直接自机库弾射起飞 (1942年拆除)。舰桥、桅杆和烟囱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右舷,竣工时即安装8门新型38倍径127mm高炮。尽管存在防护稍显薄弱、水下部分对鱼雷防御力不足等缺陷,“约克城”级还是与日本的苍龙級、英国的“皇家方舟”号一起被视为条约型航母中的佼佼者。 1937年9月“约克城”号服役,取代了届时退役的“兰利”号,次年2号舰“企业”号也加入现役,由于日本在1936年底退岀裁军谈判并开始建造2艘翔鹤级航母,美国海军又追加了一艘“约克城”级的预算,即1939年开工的“大黄蜂”号。后者建成时已是1941年10月,两个月后太平洋战争即告爆发。当时“约克城”号在大西洋海域,“企业”号正在向威克岛运输战斗机,幸运地逃过日本的空袭。“企业” 号在12月10日即击沉1艘日军潜艇,首开纪录,也开启了 “约克城”级在太平洋历次航母大战中从未缺席的伟业。1942年2月1 日,“企业”号和“约克城”号编队空袭日占马绍尔群岛,打响了美军反击的第一枪。4月18日,在“企业”号掩护下的“大黄蜂”号驶近日本本土、从舰上起飞陆军 “杜立特特遣队”的16架B-25中型轰炸机 空袭东京,完成了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首次直接打击敌方本土目标的任务。
1942年5月,日军进逼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约克城”号跟随弗莱彻少将前往珊瑚海迎战。5月8日珊瑚海海战中,该舰和“列克星敦”号的舰载机重创日本航母 “翔鹤”号,自身也被1枚炸弹重创。在珍珠港基地维修人员的努力下,“约克城号仅经过三天的抢修就恢复了战斗力,随即与两艘姊妹舰一同前往中途岛迎击日军的大举进攻。6月4日上午,当南云忠一中 将指挥的4艘日军航母对中途岛发动空袭时,弗莱彻和斯普鲁恩斯少将从3艘美国航母上派出的攻击队出其不意地对日舰进行了攻击。尽管其中的鱼雷机因为协调和自身性能不佳的缘故大部被击落、无一取得战果,但“企业”号和“约克城”号的俯冲轰炸机成功地偷袭了敌人,在5分钟内炸沉了日军3艘航母(其中赤城、加贺是“企业”号的战果)。日军剩余的“飞龙”号发起反击,以3颗炸弹和2枚鱼雷重创了“约克城”号,自己也被“企业”号最后的攻击波消灭。受伤的“约克城”号企图返回基地,但还是在6月5日傍晚被日军潜艇伊68发射2枚鱼雷击沉,这也是美军此役仅有的重大损失。随后“大黄蜂”号与“企业”号又马不停蹄地赶赴所罗门海面,参与了瓜达尔卡纳尔岛攻防战。10月 26日,日美双方在圣克鲁斯群岛以北再度 交战,仅有2艘航母的美军再度主动岀击、 重创了日军大小2艘航母,但自身也遭到对方优势兵力的多波空袭。“大黄蜂”号 先后被命中5发鱼雷、8枚炸弹,不得不放弃,随后由追击的日本驱逐舰击沉,成为美军在战争中损失的最后一艘大型舰队航母。“企业”号也被2弹重创,虽然得以收容舰载机,但因为丧失飞机起飞能力而被迫撤出战场。美军在南太平洋已无航母可用。
“约克城”号和“大黄蜂”号相继损失后,“企业”号就成了 “约克城”家族唯一幸存的航母,也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 上苦苦支撑的最后支柱(“埃塞克斯”级的首舰要到该年12月底才服役;“萨拉托加号则已再度受伤,返回本土修理)。11月13日凌晨的瓜岛海战中,“大E”(“企业”号绰号)带伤出战,与友军一同摧毁了受伤的日军战列舰“比睿”号“。1943年“埃塞克斯”级新航母陆续服役后,“企业”号才得以脱离一线战场,在本土接受了大修和现代化改装,强化防鱼雷能力与对空火力,随即在1944年投入中太平洋反攻,在摧毁日军机动部队的马里亚纳海战和击沉史上最大战列舰“武藏” 号的莱特湾海战中都有突出表现。1944年年底,“企业”号搭载上专职夜间战斗机中队 VF (N)—6,成为世界上首艘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航母CV (N) -6。在1945年2月的硫黄岛登陆支援战中,“企业”号还创造了连续174小时出动舰载机的纪录。当年5月14 日,“企业”号在冲绳海面被实施“菊水六号”特攻作战的1架日军神风机撞中,14人阵亡、34人受伤,前部升降机被炸飞,不得不返回本土大修,在船坞里听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战后,该舰执行了运送海外军队回国的“魔毯”行动,之后于1947年2 月退役。在保存该舰作为纪念馆的尝试失败以后,“企业”号最终于1958年7月出售给 新泽西州的一家拆船商,1960年3月解体完毕。三艘“约克城”级的经历象征着整个美国海军航母在二战中的功勋,特别是在中途岛单舰击沉日军3艘航母的“企业” 号,在整个战争中击沉敌舰71艘、击伤192 艘,击落敌机911架,获得总统嘉奖令以及 20枚战役之星勋章,成为美国海军乃至整个现代海军史上最伟大的舰艇之一。
企业号
(4)埃塞克斯级
尽管3艘“约克城”级的综合性能不俗,但它们是在海军条约限制期内设计完成的,为控制吨位被迫削弱了防护,并缩小舰体尺寸,造成存在水下防御力薄弱、搭载鱼雷机数目不足(只有1个中队)等缺陷。因此在“海军假日”结束后,美国即以“约克 城”级为蓝本,开始设计新大型舰队航母——“埃塞克斯”级。
“埃塞克斯”级的长度比母型“约克城”级多20米以上,飞行甲板加宽3米,排水量增加1/3,最多可以搭载6个中队、超 过100架舰载机(“约克城”级通常为5个中队、90架)。“埃塞克斯”级的舰体分隔成更多的水密舱室,以增强不沉性,强度甲板 (机库甲板)防护由“约克城”级的37mm 增加到76mm。它的最大航速达33节,能以 32节航速长时间连续航行,航速15节时作战半径高达7500海里。它还安装有海上加油装置,在太平洋战场上曾经作为特混舰队的应急供应舰使用,为驱逐舰、巡洋舰加油,从而保证了航母特混编队能够长时间保持海上作战能力。为避免如同时代列强的主流航母一样,因为1部以上升降机损坏就丧失飞机起降能力(英国的“光辉”号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埃塞克斯”在左舷侧面布置了第三部升降机,长18.3米,宽10.36米。它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即使升降机损坏,也不影响飞机起降。因此,“埃塞克斯”号首任舰长唐纳德,邓肯上校建议在右舷再加装一部舷侧升降机,但考虑到巴拿马运河船闸的宽度限制(船闸两侧地路上有铁路和牵引火车)而未能实现。
与同时期的日本新型航母大凤级和英国的“光辉”级一系列改进型相比,“埃塞 克斯”级虽然因飞行甲板仍为钢制桁架上铺木板,以及采用开放式舰艄,使防御力稍弱(日英新型航母直接采用装甲飞行甲板和封闭艄),但是载机量和综合性能则远远超过之。美国人的思路是搭载更多的战斗机,在遭到敌方俯冲轰炸机攻击之前,就把来犯的敌机赶走或击落,这是一种主动防御的思想。“埃塞克斯”級另一点值得称道的优势是采用了标准化、通用化的设计思路:从 1942年到1945年,共有32艘“埃塞克斯”级下订,到战争結束前已有17艘完工。这些军 舰在5个船厂同时开工,标准化的舰体和动力装置使厂家可以以流水线方式作业,全部防空火力都采用127mm高平炮、博福斯 40mm机炮和厄利孔20 mm机炮三种炮械,大大缩短了建造周期。大部分“埃塞克斯” 级只用14-16个月便能建成服役,与之相较,日本从1941年底到1944年年中只有“大凤”号一艘大型舰队航母新建完工:这既是工业实力上的差距,也是设计合理性上的差距。
1942年底,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方向被日本打得落花流水,蒙受了奇耻大辱。在一年内,它已经损失了2艘“约克城”级、 “黄蜂”号和1艘“列克星敦”级航母,其余两舰也受了伤,太平洋上美军航母的实力降到了最低谷。但随着“埃塞克斯”号在当年12月31日开始服役,这一劣势迅速逆转。至1943年11月,“埃塞克斯”级已有7 艘服役,加上修复的“企业”号、“萨拉托加”号和临时改装的9艘“独立”级轻型航母,美国海军创造性地编成了一种由4 - 5个大队组成、每队4艘航母(2大2小),全部载机数量超过900架的快速航母特混舰队 (FCTF)。
根据作战地域的不同,FCTF的番号分别为TF38或TF58,它拥有数量极大的舰载机,并由新建的高速战列舰提供防空掩护,可以对日本“绝对国防圈”前沿的任一航空基地施以摧毁性打击;同时又有后勤和补给、维修舰艇伴随,无须返回基地就能在海上作战数月之久。这一新编制与美军同时自新几内亚和中太平洋发动反攻的“双叉战略”相结合,很快表现出惊人的威力:从 1943年11月到1944年6月,以“埃塞克斯” 级为核心的FCTF先后赢得吉尔伯特、马绍尔和和马里亚纳三次岛屿登陆战,显示了威力。6月19日马里亚纳海战(日美航母大决战)中,以6艘“埃塞克斯”级为核心、拥有15艘航母和896架舰载机的TF58在一天内 即消灭日军飞机350架以上,双方损失率之比超过10 :1!这既是得益于美军拥有大批优秀飞行员,也与“埃塞克斯”级可靠的生存力、由雷达指控并辅以VT引信的高效防空火力密切相关。
在马里亚纳海空战中歼灭了日军航母机动部队战列后,FCTF顺利进军菲律宾,10月24日又在莱特湾海战中遭遇日军战列舰队列,参战的5艘“埃塞克斯”级在第一天即击沉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武藏”号。尽管因为指挥官哈尔西上将误判形势、造成整役战术协调上的重大漏洞,但 “埃塞克斯”级的表现仍毋庸置疑:它们在次日的恩加诺角海战中一举摧毁了日军小泽舰队全部4艘航母,彻底埋葬了日本海军赖以进行战争的最后资本。进入1945年,FCTF已经进逼日本本土,主要对手也由日本舰队变为以撞击为主要战术的“神风特攻”机。3月11日,日军出动24架“银河”重型轰炸机偷袭FCTF 在乌利西的基地,“伦道夫”号被其中一架撞伤。19日,当FCTF在九州岛东南海面执行航空压制任务时,“富兰克林”号被日机投下的2枚250公斤炸弹直接命中,甲板被穿透,机库起火并引发猛烈爆炸,有724人死亡、265人受伤,舰体倾斜达13度,一度准备弃舰,但最后依旧恢复自航能力并自行折返珍珠港。在二战所有沉没和受重创的美国航母中,该舰受伤最重(阵亡人数也最多),却能幸存,可见“埃塞克斯”级生存力之顽强和美国海军损管人员工作之优异。
遭到神风攻击的“富兰克林”号
战争结束时,32艘下订的“埃塞克斯”级已完工17艘,9艘在建造或组装中,还有6艘(CV-50到CV-55)尚未开工。未开工者随后全部取消计划,已经下水的“报仇”号和“硫黄岛”号作为测试舰,在短暂使用后拆毁,剩余7艘继续建造完成。其中自第六艘“提康德罗加”号,本级有13艘 (另有8艘未成舰)取消了机库弹射器,增大了机库面积,改善防护和对空火力,全舰长度增加了 16英尺(4.88米),因此又称 “提康德罗加”级或“加长型埃塞克斯” 级。
作为人类历史上单型产量最大的一级航空母舰,舰龄尚短的“埃塞克斯”级在喷气式飞机时代得到继续使用。1947年6月,美国海军作战部决定对“奥里斯坎尼”号、“埃塞克斯”号、“黄蜂”号、“凯尔萨 奇”号、“尚普兰湖”号、“本宁顿”号、“约克城”号、“伦道夫”号和“大黄蜂” 号9舰进行代号SCB-27A的大规模现代化改装,加固飞行甲板,更换新型弹射器和升降机,使其具备起降喷气式飞机的能力。这 9艘SCB-27A改型和更老的“安提坦”号参加了朝鲜战争。另有3艘(汉考克、勇猛、 提康德罗加)接受了安装C-11蒸汽弹射器 的SCB-27C改装。1952年之后,已接受过 SCB-27改装的11艘舰(“尚普兰湖”号除外)和另外4艘又接受SCB-125改装,加装斜角甲板和封闭艄,成为与“中途岛”级外观类似,但吨位和尺寸较小(改装后超过4 万吨)的全新攻击型航母。
埃塞克斯级香格里拉号
除身披战伤、早早退役的“富兰克林”号和“邦克山”号,以及未做任何改装、作为两栖攻击舰(LPH)使用的“拳师”号、“普林斯顿”号和“福吉谷”号 外,大多数“埃塞克斯”级航母都使用到 1970年代,有9艘参与了越南战争。直到“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开始建造,剩余的 “埃塞克斯”级才逐步除役拆毁,而作为训练航母使用的“列克星敦”号(CVT-16) 甚至服役到了 1991年。在全部“埃塞克斯”级中,有4艘该级 舰(约克城、勇猛、大黄蜂、列克星敦)作为博物馆保存下来,退役后一直没有解体的“奥里斯坎尼”号则在2006年作为靶舰击沉,成为人工渔礁。
(5)中途岛级
1940年底,在“埃塞克斯”级基本方案确定后,更大的CV-41大型舰队航母的设计亦已启动。当时英国海军装甲甲板航母在 地中海的实战运用得到好评,但美国海军的 研究认为,如果在“埃塞克斯”级大小的船 体上安装装甲飞行甲板,重心将大大升高,为保证稳定性不得不缩小机库面积,载机量因此将下降一半以上(为45架)为兼顾更强的防护和大载机量,CV-41 型航母的排水量较“埃塞克斯”级增加一 半(为4.5万吨),载机量依然可达100架以上,与英国装甲航母不同,重防护的CV-41 型承袭美国航母的传统,以机库甲板为防护甲板,装甲甲板与上层结构合一。这也是美国海军最后一种“传统型”舰队航母(战后的美国大型航母均以飞行甲板为强度甲 板)。由于巴拿马运河船闸宽度为110英尺,因此多年来美国海军战列舰的舰幅最大不能超过108英尺。但是CV-41型航母的水线部位最大舰幅达113英尺,也就是说,该级航母与专门用来对付日本海军的蒙大拿级战列舰一样,完成后将直接部署于太平洋,放弃了通过巴拿马运河、在两洋之间行动的可能性。
CV-4 1型航母最初预定安装8英寸重炮,但为了解决稳定性问题,主炮在实际建造时全部撤去,5英寸高平两用炮也由双联改为单装。由于舰体增大, CV-41型的常用载机量可达130架以上,是二战年代当之无愧的超级航母。但是重防护和大載机量同样带来了技术缺陷:机库高度过低,抗浪性能差,装备和人员空间拥挤,很难进行改装和升级。130架舰载机超岀当时电子指控和维修设备可以调度的上限。尽管如此,由于前线对大型航母的迫切需求,CV-41型还是自1943年10月起相继开工。CV-41型航母最初计划建造4艘,舷号依次是CV-41至CV-44. 1943年1月, 美国海军取消了 CV-44的建造计划。当 年7月15日,海军划分出“大型航母”(Large Aircraft Carrier)的新舰种,代号为CVB,因此CV-41型航母也就改称为 CVB-41型,该级航母本计划在1942年年中开始建造,首舰“中途岛”号在1942年8月便已向纽波特纽斯船厂下达订单,但由于美国东海岸可建造航母的有限几家船厂积 压了大量“埃塞克斯”级航母的订单,因此CVB-41型拖延到1943年秋天后才陆续开工。 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为止,3艘 CVB-41型航母已全部驶下船台:首舰“中途岛”号1945年3月下水,预定当年秋天完工,未能赶上参战。2号舰“珊瑚海”号当年4月下水,预定10月完工,3号舰CVB-43 (预订舰名“莱特湾”号)开工已经一年, 预计1946年下水服役o 1945年初,美国海军 一度准备续建两艘“中途岛”级航母,即 CVB-56和CVB-57,但在订单下达之前,日本便已投降,因此后续舰的建造计划也被取消。为纪念曾任助理海军部长、在胜利前夕逝世的战时总统罗斯福,CVB-42 “珊瑚海”号在1945年5月8日由杜鲁门总统批准更名为“富兰克林,D.罗斯福”号,CVB-43 则接替了“珊瑚海”号的舰名。1947年10月10,最后一艘CVB-4I型航母“珊瑚海”号加入现役。在1955年“福莱斯特”级航母服役前,“中途岛”级是美国最新最大的航母。
由于二战结束后全球安全形势发生变化,3艘“中途岛”级完工后并未如“埃塞克斯”级一样部署到太平洋,而是长期跟随第六舰队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活动,没有参加朝鲜战争。对新成立的北约而言,它们无疑是最重要的海上屏障。1947年9月,“中途岛”号还曾在加勒比海上完成了緻获的德国V-2导弹的甲板发射试验(“桑迪 行动”)。在美国的炮舰外交中,“中途岛”级也扮演了重要角色:1946年8月,“罗斯福”号访问雅典,支持内战危机中的希腊军政府。 海军航空兵进入喷气式时代后,“中途岛”级在1954-1957年间先后接受了耗资4800万美元、代号SCB-110的大规模现代化改装计划(“跚瑚海”号接受的是 SCB-110A),安装封闭帽、新型舰桥、147 米长的斜角甲板、3台C-11蒸汽弾射器和透镜着舰装置,加高后的主桅上安装了SPS-8 型测高雷达和SPS-12型对空雷达,航空燃料搭载量也有所增加。为了减轻重量,部分高射炮和水线装甲被拆除,标准排水量超过5万吨,常用舰载机减少为80架。完 成改装的“罗斯福”号和“珊瑚海”号分别前往古巴与埃及,撤退这两大冲突地区的美国侨民。I960年代中期的几次改装继续扩大甲板面积,使之可以起降沉重的 F-4 “鬼怪”战斗机。
1966年之后,3艘“中途岛”级先后投入越南战场,其中“中途岛”号和“珊瑚海”号参与了空袭北越的“滚雷行动”和两次“后卫行动”。1975年4月,由于南越败局已定,“中途岛”号、“珊瑚海”号等 5艘航母还奉命前往西贡附近,执行代号为 “频繁之风”的撤退美侨和南越要员的行 动。
1970年底,正在旧金山阿拉美达海军基地进行修理的“珊瑚海”号意外失火,通信设备几乎全毁。加之当时美国缩减军费,舰龄过长、性价比不高的二战航母逐步退役,因此“中途岛”级也面临淘汰的前景。首舰“中途岛”号在1966-1970年 间接受的SCB-101改装耗资高达2.02亿美元,以至“罗斯福”号在1968年进厂时,只好进行极度简化的甲板改造(耗资4600 万美元)。1977年1月,“罗斯福”号在意大利墨西拿海峡与一艘利比亚货船相撞, 海军认为维修和改装费用过高,遂于当年 10月1日将该舰退役,1980年拆除。而更老的“中途岛”号和火灾后伤筋动骨的“珊瑚海”号却因为新总统里根提出“600艘大舰 队构想”而保存下来。自1986年起,两舰上的F-4 "鬼怪”已被更先进的F/A-18 “大黄蜂”取代。1986 年4月,“珊瑚海”号前往锡德拉湾,参与了対利比亚进行空中打击的“黄金峡谷” 行动。1990年4月“珊瑚海”号退役,在1993年作为当时被拆毁的最大海军舰艇开始解体,至2000年才告完成。老而弥坚的 “中途岛”号则在最后的服役时间里还参加了 1990年的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 动),与最新的“西奥多,罗斯福”号核动力航母并肩作战。1992年4月II日“中途岛”号最终退役,随后就在圣迭戈改造为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博物馆,于2004年对外开放。
中途岛号被改造为博物馆
【加入收藏】 收藏数:次 作者:小编